邵院要闻 邵阳学院新闻网 >>邵院要闻

《中国教育报》:邵阳学院瞄准产业需求培养高端应用型人才—— “地方的需求就是办学的方向”

来源: 时间:2016-12-05

豆干是广受欢迎的休闲食品。中国豆干产业每年产值已达150亿元。其中,仅湖南省邵阳市一地,豆干产业产值就达30亿元。以一地之力,支撑起这么庞大的产业实属不易。“多亏了邵阳学院全方位的技术、人才支持。”当地大型企业李文食品公司董事长李文说。

作为一所地方高校,邵阳学院瞄准当地产业需求,把培养高端应用型人才作为办学目标。“提高教育质量,服务地域经济社会需求,是地方院校发展壮大的应有之道。”该校校长彭希林说。

 

生产科研,学生直接参与

作为一个农业大市,邵阳有着千余家农产品加工企业,截至2015年,该市食品工业总产值已超300亿元。

然而,如此庞大的产业,却长期面临高级技术人员短缺的窘境。2010年的数据表明,该市食品企业从业人员近20万人,硕士以上学历工程技术人员只有两人。“地方缺少的人才,不就是我们的办学方向吗?”邵阳学院确立了对接地方经济发展、专注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办学思路。2012年,该校食品工程专业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培养方向直指企业需求。

李文公司是湖南省果蔬加工出口大户,在深化校企合作的背景下,公司聘请邵阳学院生物与化学工程系主任赵良忠担任技术总监。近5年来,赵良忠团队联合邵阳食品企业承担科研项目70多项,所服务企业2015年总产值达11.624亿元,新增就业岗位720多个,为企业培养技术人员100多人。

在参与科研攻关的过程中,学生们受益匪浅。相关专业学生常年在企业顶岗实习,熟悉企业的各个生产流程和研发需求,还有很多学生直接参与到生产科研项目中。从招收食品工程专业的研究生开始,学校打造了一支高素质的技术团队,最终实现了邵阳豆干产业制浆、点浆、脱水、卤制、杀菌的全自动化生产,大幅提升了休闲豆制品生产的技术水平。这些学生毕业时也成为抢手的“香饽饽”,仅在李文公司,管理层和研发团队就有一多半出自邵阳学院。

 

深度融合,课堂开到企业

记者来到邵阳学院机械与能源工程系办公室的时候,正碰见湖南吉利汽车公司人力资源经理何云峰来访,“一是招人,二是商谈课程合作”。“他们的学生动手能力强,来了就能干活。”何云峰如此评价邵阳学院机械系学生。

课程、教材等与企业“商量着办”,是机械与能源工程系的办学特色。该系实验室按企业生产实际建设,人才培养前三年统一上公共和专业基础课,最后一年按企业要求“分专业方向学习专业模块课程”,还专门成立了校企联合教学指导委员会。同时,聘请企业的工程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全方位参与学校教学管理,共同优化人才培养方案。

与业界合作,也已经成为邵阳学院各专业的办学常态。2007年才开始招生的法学专业,不到10年,已成为湖南高校法学教育的后起之秀,2015年还被评为湖南省普通高校“十二五”专业综合改革78个试点专业中6个优秀专业之一。该校政法系主任刘放鸣介绍:“大规模推广校外实践教学,是我们办学的法宝。”

2011年以来,邵阳市12个基层人民法院、13个律师事务所,开始与邵阳学院政法系全面合作育人,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共同推进课堂教学改革、共同加强实践课教学、共同为地方开展法律服务,形成了深度融合的联合培养人才模式。

这一模式下,一些案例分析课甚至就设在审判现场,学生在法庭现场观摩,业界导师当场给学生讲解。朱海琳是邵阳市中级人民法院一名法官,在她看来:“这种培养模式将部门法课堂教学转向综合运用法律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教学,并把法律理论、法律技能、法律素质、法律职业道德融为一体,有利于学生综合素养的提高。”

 

健全人格,为学生持久发展奠基

吸引何云峰连续数年来邵阳学院招揽人才的原因,不仅有学生基本功过硬,更因为他们“留得住,耐得住寂寞”。

在培养学生技能的同时,邵阳学院也重视对学生的品德教育。“学生光掌握技能,是‘一条腿走路’,我们还要努力健全学生人格,这也是个人的‘软实力’。”彭希林说。

每名中文系的学生,从入学到大四毕业,都会有一名成长导师关注其成长,随时对他们的不足之处进行“纠偏”。中文系07级学生罗文期在校期间,表现出优秀的社会交往能力,其导师龙钢华却注意到,罗文期有时做事浮躁。龙钢华为此和罗文期深谈一个晚上,告诉他做事要尽善尽美,才能有所收获。

这次深谈让罗文期难以忘怀。毕业后,罗文期办起公务员考试培训学校,他坚持和学员谈心,解决他们的实际困难,良好的口碑使罗文期的学校越办越大。

(高毅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