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院要闻 邵阳学院新闻网 >>邵院要闻

以隆回县为例探讨城市化背景下传统文化的生存问题 隆回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与局长张晗答邵阳学院调研团问

来源: 时间:2016-08-02

“关于中国农村现状,生存方式,发展模式的探索”是邵阳学院中文系副教授陈丹六七年来的三下乡活动研究课题,从保护传统文化的角度出发,把县城作为城市化进程的核心载体,转变以往以大城市为城镇化核心的思维模式,留住小镇的农转非人口,留住地方乡音、饮食、服饰、习俗,避免地方传统文化支离分解,使县城变成城市化进程的核心载体。这对传统文化的保护非常有利。因而邵阳学院隆回县调研团13日在隆回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与局长张晗进行访谈交流,进一步认识隆回传统文化,解决在隆回文化调研过程中碰到的难题。张晗一一回答团队成员的提问。

 

陈茜:您怎么看待文化“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提法?

张晗:我是不赞同这种说法的。每个地方的文化都有自己与众不同的地方,隆回县的文化要靠打造自己的品牌才能壮大。像滩头纸文化、魏源文化、花瑶文化都是隆回的文化品牌。或许你说的文化“人无我有,人有我优”指的是一个地方的特色文化,从这个角度去思考是正确的,没有自己文化特征的地区永远无法树立文化自信,没有自身文化特色的城市永远无法立足。

陈茜:梅山文化是以中国传统的巫术为源泉的,但巫术毕竟是一种神秘的传说,面对高速发展的科技化时代,梅山文化会不会受到冲击?巫术会不会越来越少?

张晗:1995年来邵阳开梅山文化学术研讨会的一个法国学者曾称梅山文化为梅山教,这个说法受到了当时学术研讨会的认可。应该说,能够传承到现在的所有的宗教都是与时俱进的,梅山教也不例外,尽管它的巫师越来越少。任何文化不吸纳新的文化发展成果,不和生产力相结合就无法延续下去。梅山文化上升到了宗教阶段成了梅山教,还有人在信奉它,说明它与时代有关联;再者梅山文化从来没有排除过科技,只不过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存在状态。举个例子,说“上峒梅山扛枪打猎,中峒梅山掮棚放鸭,下峒梅山捕鱼摸虾”,打猎的工具从刀箭、梭镖、到用猎枪,用枪就有火药嘛;第三梅山文化在日渐式微,它不会对老百姓接受科技形成阻碍,排斥科学,对现有文化、经济发展的作用也处于相当薄弱的状态。而现代文明的影响,特别是凭借信息传播技术简直是无远弗届,比如在边远地区信仰梅山教的百姓中贯彻户户通之后,对梅山文化的冲击会是相当巨大的,梅山文化被称作非物质文化遗产,就是说已经奄奄一息,濒临灭绝。所以不是谈梅山文化对科技文化发展的影响,而是探讨如何去抢救,整理,继承,吸纳梅山文化中具有正能量的东西,摒弃其迷信的东西,才能发展梅山文化,让它生存下去。

保蓉玲:我们在问卷调查时,一个女高中生认为现在隆回最值得保护的传统文化是滩头文化(年画),但是仅有的两家继承人都去世了,您认为在社会进步的同时如何去保护这些不断遗失的传统文化?

张晗(笑)你问到了我的本职工作了。我觉得调查问卷里设置的这个问题有一定局限性。不能说哪个文化值得保护,如果说有最值得保护的,那很可能和我们想象的不一样,所有文化的保护,都和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有关,现在文化遗产的保护分为两大类别,一类是有实物载体的文物,通过《文物保护法》以文物保护单位保护和可移动文物保护的方式进行的保护,另一类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依靠老百姓口口相传或者家族继承的,像传统技艺。但是有一个我们都必须面对的事实,就是所有这些我们正在保护的、濒临灭绝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随着历史推移,总有一天,它只能进入博物馆。我们现在所做的保护工作,是让更多人认识传统文化、明白传统文化在社会发展中产生的价值。然后令更多人去接受、传承、学习它。

以滩头年画为例,我认为可以从这几点出发保护传统文化遗产:

首先要让老百姓自觉接受非物质文化遗产,要有消费者。一个文化一旦失去了最主要的消费者就会衰落;其次要让非物质文化遗产适应市场,既不失原则,又能在市场中找到定位;再者就是创新文化形式,比如我们做“廉政年画”,用年画故事教育干部要清正廉洁。还有一个“生肖年画”,利用12年时间,每年印一种生肖图案,现在我们已经尝试了马、羊、猴。需要强调我们不是机器印刷,而是用纯传统工艺手工制作;最后就是开发它的“衍生产品”,比如把年画印到衣服上。在开发过程中,内容才是最重要的,我们要保护制作年画制作的工艺流程。保护“滩头年画记忆”。

占健宇:现在的山歌比如花瑶山歌还流行吗?还是说它的受众缩小了很多?

张晗:山歌是否还流行是要看它如何被继承和推广的,文字是传承歌曲的重要载体,遗憾的是花瑶文化只有语言,没有文字。而花瑶的语言又和苗族侗族的语言不同,花瑶语言是在花瑶族迁移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随着地点的迁移、时代的发展,大量的词汇融入到他们的文化当中,比如摩托车、手机、肯德基等新的词汇已经进入花瑶的语言中。他本身是没有文字的,这种新词汇的涌入一定程度上对花瑶语言的传承产生了冲击。前年才启动一个叫“花瑶语言抢救保护工程”的项目,但是任务难度很大。花瑶的老百姓没有意识到这种文化濒临灭绝的危害性,当花瑶老百姓不再使用花瑶语言,它就不叫花瑶人。因为一个民族的语言、宗教信仰、服饰(服饰只是文化符号,最重要的是文化信仰)一个西装革履的人很可能圣战主义者。怎么看它是否受欢迎呢?第一看它的群众基础,花瑶服饰、语言认知度越来越低,群众渐渐没有了这种文化意识。第二,它在学术界确实是受欢迎的,盘王是瑶族的祖先,是我们中国民族文化中一个最响亮的文化符号,我们研究花瑶文化时却发现我们的花瑶文化中极少出现对盘王的崇尚。所以说在学者眼中,它有特异性,确实受欢迎,也会积极的承担起保护它的责任。那么如何使他受欢迎呢,在文艺演出中经过包装,它肯定会受欢迎。我们的花瑶山歌去台湾、澳门的剧院演出都受欢迎,然而花瑶百姓自己却没有人去学,墙里开花墙外香。文化部门的工作就是把花瑶文化山歌完整的通过文字、图片、影像资料记录保存下来,然后建立传习所,让继承人传授,安排专家定期去讲课,让花瑶百姓意识到这是他们文化中最宝贵的成分。这也是文化部门工作十分艰难的原因。有了群众基础,传统文化就不会灭绝。

领队老师陈丹:当然,如果唱山歌能够养家糊口、安身立命,百姓也愿意去唱,但如果没有钱呢?

张晗:唱山歌是他们宣泄自己民族文化信仰的一种方式,是他生存方式的一部分,能够靠唱山歌解决生存问题的也只是少部分,国家级继承人每年发一万二千,省级继承人每年发9600元,市县级继承人每年发7200,每年也要3500元作为他们的传承经费,当然非物质文化继承也不是钱能够解决问题,最重要的是教育老百姓树立本民族,本地区的文化自信。以前唱山歌仅仅是寻求爱情、憧憬希望的一种方式,和物质生活没有太大的关系。那么现在,唱山歌也不可能成为养家糊口的方式。只有引导老百姓将唱山歌融入到他们的生产生活之中,才会有人唱,永远唱下去。

占健宇:那您觉得让老百姓自觉继承传统文化还有其他方法吗?您提到了教育,那么如何教育呢?

张晗:比如中华文化遗产进校园,我们编了滩头年画教本,建立非物质文化项目、传统文化传习所,实物展览、讲解;我也正打算建立一个“滩头年画记忆传习所”;另外可以利用传统节日宣扬花瑶文化,舞龙舞狮,组织书法家送对联下乡。文学艺术创作借助花瑶文化。我们工作只有唤醒老百姓的文化自觉才算达到了目标。

徐莉:能请您和我们分享一下传统文化有哪些价值吗?

张晗:文化多样性是我们国家文化的基本特点,中华文化虽然是多元的文化,但是在几千年的历史进程中形成了自己基本的价值观,它是一种人文意识的符号。它的价值首先体现在它的社会价值。传统文化是区分不同人文化信仰的人文标志。为什么我们老乡见老乡觉得格外亲格外熟呢?就是依据因为他们身上反映了同一种地方文化。不同文化信仰的种族、人群聚合在一起形成社会;然后就是传统文化的科学价值。举几个例子,比如隆回老百姓用《望星楼通书》看吉凶日,这本书却在早期遭到收缴。向冯骥才先生反映了这个情况后,我们请了许多研究天文历法周易的专家共同商讨,结论是《望星楼通书》是我国古代天文学地理学在民间的一种普及应用,说明它具备一定科学价值。另外隆回县有一片树林也被公布为国家文物保护单位,就是因为少数民族对古树的崇敬和信仰、绿化理念的坚持。还有隆回一个“滩头手工抄纸技忆”项目,为的就是其制作的工艺流程的科学价值;再就是其美学价值,人们喜欢美的东西,滩头年画美人们才会关注它,他上面绘制的人物故事构成了滩头年画的魅力。但是这种美学价值也会随着人审美观的变化而被淘汰。

现代元素对传统文化的冲击很大,审美观的改变,社会元素的不断更新使得许多传统习俗加快流逝。现在我们社会最大的问题就是城市化过快。我们希望把尽可能多的人口集中到城市里来,推进城市化进程,但是城市化过快同时会导致文化符号的大量流失。在家里面和家人过春节,你不知道怎么敬菩萨,然后你还没有学会春节习俗,你就已经到了大城市去工作了,这也就是陈老师说的小县城人口外迁加快传统文化的流逝速度。我不期待大学生都成为传统文化保护的专家。但是希望他们能成为传统文化的保护者、呼吁者、传承者。

一个城市文化的构建主要是城市领导人个人的价值观、政绩观的集中体现,在城市化的过程中,有很多的文化会被淘汰。但是构建一个城市的主流特色文化需要在城市的规划布局上虑到当地的文化特色。我个人认为,历史是不可逆转的,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应该是保护一段历史而不是一个历史点,一个地方的建筑应该是地方文化的反映,所以一个地方一定要有自己地方特色文化品牌,这种品牌需要政府推动,也需要民众自觉;一个城市一定要有自己代表性文化名人,有了沈从文,才有了凤凰古城。一个城市一定要有代表自己特色的主题文化活动。

在我的城市化概念中,县城是一个很宜居的地方。但是学术界也不能过于夸大县城的功能,城市化过程应该包括镇一级的小城镇。城市一旦过度膨胀,必然会出现多种社会问题。保护城市的多样化也不能专抓县城,我们还应该让周边许多星罗棋布的小城镇保护当地的地方文化特色,这样文化的传承发展才有希望。一个县城要承载它的文化功能,一定要在文化的传承中充分考虑群众的文化消费,要有举行群众文化活动的场所,健全的文化设施。国家应当鼓励支持任何一个县级城市建立一个地方型博物馆,这是传承文化的一个重要手段。

(中文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