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院要闻 邵阳学院新闻网 >>邵院要闻

案例教学、两个课堂、双导师制 高端应用型人才是这样炼成的

来源: 时间:2016-06-24


食品工程专业研究生在实验室做实验

 

在邵阳乃至湖南,食品工程和机械工程两个产业的转型升级,有赖大批高端应用型人才的支撑。近日,在邵阳学院,本报记者探究了这两类高端应用型人才的锤炼过程。

 

案例教学+两个课堂

2016届食品工程专业毕业生谢灵来最近有点“烦”:好几家业内知名企业都向他抛出了橄榄枝,有的甚至年薪达到20万元以上,如何选择真的挺难。不过,对于自己的“抢手”,这个广东男孩并不意外。在攻读研究生这2年半的时间里,他参与企业5项产品研发、获得了一项发明专利、一篇论文被国家级刊物收录。

“说实话,读研很辛苦。”谢灵来说,入校的第一堂课,他就被震撼了:教授将一家食品企业在工艺流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直接搬到了课堂上,大家就此查阅资料,展开讨论,还现场做起了实验。“每个人的思维都被激发了,忘了时间,一堂课上了整整一下午。”让大家兴奋的是,这个问题居然在激烈的研讨中有了初步的设想。第二次上课,大家就奔赴了另外一个课堂——企业车间,和技术骨干们一起探讨优化方案,然后再拿着优化方案回学校实验室做实验、建模型……就这样,企业的难题被谢灵来和同学们在学校、车间两个课堂的来回奔跑中彻底解决了。

“案例式和研讨式教学在院里的研究生培养中是一种常态。”邵阳学院生物与化学工程系主任赵良忠教授说,在工程领域,学生必须练就解决问题的能力,设立校内和企业两个课堂既能帮助学生消化理论知识,又能在和老师、企业技工的双向交流中,使实操能力得到进一步提升。

 

聘老总、行家为校外导师

邵阳纺织机械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唐蕾、湖南李文食品有限公司董事长李文、湖南湘窖酒业有限公司总经理汪小鱼……这些在湖南业内颇具人气的“大腕”,都有一个共同的身份:邵阳学院校外导师。李文告诉记者,自己并非“徒有其名”,不但要走进课堂授课,还要指导研究生的论文撰写、实践以及申报科研课题。“我并不按照教材讲课,而是习惯于分享企业发展中的经验或问题,告诉他们这个行业真实的情况、未来可能存在的趋势。这些都是源于市场的鲜活东西,比书本知识更生动。”

机械工程专业2016届毕业生汤远目前已被录取为中国农业大学博士。读研期间,他申请到的发明专利达8项,发表了多篇颇具分量的论文。汤远认为这得益于“双导师”制度的培养。“校内校外双导师能有效帮助学生在学术和实践上一起成长。特别是让我们有更多机会直接参与业界的实际工作和科研项目,大大提升了研究生的动手能力。”

邵阳学院机械与能源工程系主任袁文华教授认为,“双导师”制是培养高端应用人才中必不可少的一环。“校外导师一方面可以结合自身工作经验给予研究生实践能力的训练,让他们更好地与社会接轨,同时还可以为单位提前考察人才,让研究生培养与用人单位需求‘无缝对接’。”

 

学位论文拒绝“纯理论研究”

对于大多数研究生而言,最头疼的便是撰写学位论文。但邵阳学院首届毕业生的学位论文不但全部通过查重和专家盲审,而且良好率达到60%以上。周晓洁撰写的《柑橘中多菌灵残留量检测方法优化研究》就获得了专家的好评。原来,由于国内外标准存在严重差异性,国内多菌灵检测标准无法满足国外超痕量残留的要求,柑橘中多菌灵超痕量残留量检测成为了当时柑橘加工企业及检测机构一大技术难题。周晓洁参与了学院食品工程果蔬清洁加工团队为邵阳一家食品企业开展的研究,并见证了柑橘中多菌灵残留量检测全套方法从建成到应用的全过程。“把科研过程中的各种问题和结果进行逻辑梳理,就成了我的学位论文。”在她看来,只要认真参与了研究,要完成一篇高质量的论文并不难。

邵阳学院副校长刘卫平告诉记者,“无纯理论研究”被写入学校的《研究生学位论文撰写规范》当中。“事实上,对从入学就参与企业的实际项目、专业实践贯穿整个培养阶段的研究生而言,论文完全不用发愁。”

 

(黄京蔡 旻旼 刘微)